小麦是我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之一,2001年我县的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,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,病虫草害的发生面积逐年增加,病虫草害的种类也不断发生变化。近两年来,为了迎接入市对农业的挑战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,我们对小麦病虫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技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,现将小麦主要病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汇报如下:
一、近年来小麦上发生的主要虫害
1、小麦蚜虫:麦区蚜虫主要有麦二又蚜,麦长管蚜和手缢管蚜,主要在每年6月份开始发生,麦蚜常大量聚集在叶片、茎杆和穗部,吸取汁液,影响作物发育,并能传播多种病毒巳成为常发性害虫,年年重发生。
2、地下害虫:小麦苗期地下害虫主要有金针虫蛴螬、蝼蛄三种。金针虫能咬食刚拾下的种于,食害胚乳使其乏不断芽,苗期为害须要、主根或茎的地下部分,使幼苗枯死,蝼蛄以成虫和若虫在上中咬食种子、幼根和嫩茎,造成缺苗,可在表土层穿行,使幼苗根部与土壤分离,造成幼苗失水干枯而死,蛴螬也呆食害萌发的种子,咬断幼苗的根茎造成幼苗枯死。
3、小麦粘虫:目前危害小麦最严重的为2代粘虫,大量发生时不仅吃光麦叶,还能咬断穗头。粘虫幼虫还有成群转移的习性。
二、近年来小麦上发生的主要病害
1、小麦锈病:分为叶锈、条锈和杆锈。秆锈主要症状是产生隆起的粉疮;叶锈通常只在叶表面发生,不能穿透叶片,如穿透叶片,两面孢子堆大小也一样,条锈主要侵害叶片、叶鞘,茎杆也偶然发生。锈病发生严重时会造成大量减产。
2、小麦白粉病:初期叶上出现白色霉点,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,上面长出白粉状霉层,后期在霉层中散生黑色小粒,最后病叶逐渐变黄褐色而枯死。
3、小麦全蚀病:侵染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一、二节。返青至拨节期病株基部叶片变黄,地下茎、种子、根为黄褐色至黑褐色干旱时茎基部及根变黑褐色,出现白穗。
4、小麦根腐病:侵染小麦各个部位,引起烂芽、叶枯,穗枯及形成黑胚粉,幼芽受害芽鞘上发生褐斑,出苗后在茎基部或根部发生褐斑;引起苗叶变黄,发育迟缓,叶片病斑椭圆形成不规则形,穗部从灌浆开始发生,在颖壳上产生褐色不规则形病斑。
6、小麦纹枯病,近两午在我县均为中等偏重以上发生,特别是由于近年来种植的品种多不具有抗性,如果冬季降雪多,早春土壤温度大,更利于病害发生。
6、小麦黄矮病:主要由麦蚜传播,拨节期开始出现症状,孕穗到抽穗期盛发,植株矮化,叶片发黄。
三、小麦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
1、农业措施:
(1)播种前彻底灭茬,铲除田间地头杂草荒滩,以减少土蝗、灰飞虱及多种病害源源栖患场所和滋生地。
(2)深耕、细耙,施用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,增施磷钾肥,合理安排茬口,实行轮作换茬,以减轻纹枯病、全蚀病等多种病害的发生,
(3)选用农艺性好的抗耐或轻感品种,如京冬8号高产品种,适当控制播种量,实行精量、半精量播种,降低麦田群落密度,提高个体抗逆性。
(4)加强水肥管理,合理追肥、灌溉,防止倒状。
2、化学药剂防治
(1)用50%的辛硫磷乳油每亩200m1处理土壤,防治地下害虫。
①用韩国进口微生物菌剂碧拓,可有效杀灭锈病,白粉病、金蚀病等,或者用小麦专用拌种剂50Ml拌种20kg进行灭菌杀虫。
(3)用碧拓防治蚜虫、灰飞虱、红蜘蛛等多种地上害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