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品搜索:
  杂粮类
  水果蔬菜类
  油料作物类
 
 
首页 作物病虫防治
 
黄瓜病虫害防治
作者: 来源:  发布时间:2011-03-21 09:33:52
 

  1、黄瓜霜霉病有那些症状及如何防治?
  黄瓜霜霉病是黄瓜栽培中发生最为普遍的病害之一,俗称“跑马干”、“黑毛病”,由于其在条件适宜时2~3天即可使叶片染病而干枯,给生产造成委有大威胁。黄瓜霜霉病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。子叶染病,初期叶面症状不明显,湿度大时,叶背面可见水浸状斑。病斑沿叶脉扩展,然后叶面均匀黄化,湿度大时叶背面可见黑色霉层,为病菌孢子囊梗及孢子囊。真叶染病,起初病部叶面无明显变化,叶背有水浸状病斑,病斑沿叶脉扩展呈多角形病斑,后病部黄化,叶背面湿度大时有黑色霉层。病班在抗病、感病材料上的表现有所不同,感病材料病斑大,呈规则的多角形,叶背面霉层发达,发病后期病部变成黄褐色,空气干燥时叶片迅速干枯,并向上卷。抗病材料,病斑小,呈近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角形,叶背面霉层稀疏。同一植株从下至上发病,新叶很少感病。 (1)选用抗病品种:抗病品种是防治黄瓜霜霉病经济有效的措施。随黄瓜抗病育种研究的深入,已培育出一大批抗霜霉病的品种,分别适合不同栽培形式下的栽培。露地主栽品种有津绿4号、津绿5号、津绿1号、津春4号、津研究等品种。大棚栽培新品种有津绿1号、津绿2号、津绿6号、津春2号等。温室栽培可选用津津绿3号、津优2号、津优3号新等品种。这些品种对黄瓜霜霉病的抗性均可达到抗病或高抗级,可以节省大量的农药及劳动力。 (2)改进栽培技术:利用黄瓜及霜霉生长生育对环境条件的不同要求,采用利于黄瓜生长湿病害因此田间栽培管理主要是控制田间湿度。浇水后及时放风,也可采用地膜覆盖、滴灌等措施降低田间湿度,使病菌无法侵入,从而控制霜霉病的发生。及时摘除老病叶,可以通风透光,还可以降低田间病菌量。 (3)根外施肥防治黄瓜霜霉病:许多研究表明,磷酸二氢钾可以诱导黄瓜产生对霜霉病的抗性,因此黄瓜栽培中定期喷施0.2%磷酸二氢钾可以有效地提高植株的长势及抗病能力。一些叶面肥如喷施宝等,也可以增强植株长势从而提高抗病能力。 (4)药剂防治:黄瓜霜霉病药剂防治应以预防为主,预防的时期根据温湿度条件而定。一般在阴雨天到来之前及连续阴雨的情况下,进行预防。方法可采用喷洒保护性药剂或采用熏剂、粉尘等进行预防。烟雾剂以45%的百菌清烟雾剂效果较好。一般每公顷用量3~3.75千克,分放在棚内?4~5处,占燃后闷棚,熏一夜,次晨通风,5~7天熏1次。霜霉病一旦发生,应用药剂进行防治。药剂以水剂为主,喷药时要均匀周到,叶子正背面均匀喷洒,重点是病叶的叶背霉层。此外对上部健康叶片进行喷药保护。主要药剂为:64%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倍液,50Z%多菌灵800倍液,?72%普力克水剂800倍液,50%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~700倍液,72.2%普力克水剂800倍液,50%?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~700倍液,47%加再瑞农可湿性粉剂600-800倍液,75%大克灵可湿性粉剂?2.24~4.5千克/100平方米,40%达克宁悬浮剂2.1~2.25千克/100平方米,?72%克露可湿性粉剂?2.275~4.5千克/100平方米,72%霜脲·锰锌可湿性粉剂2.275~4.5千克/100平方米等。
  2、黄瓜白粉病有那些症状及如何防治?
  黄瓜白粉病是黄瓜的又一种常见症,一般在生长后期发生严重。但如果有菌原存在或在条件较为特殊的情况下,则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。 白粉病主要危害黄瓜的叶片、叶柄及茎。成株及幼苗均可染病。叶片染病,首先在叶面长出稀疏的菌丝,然后菌丝不断生长,病部变黄,病部圆形白色菌落,为病菌的无性世代——分生孢子。严重时病斑连片,整个叶片黄化、干枯。叶背面也可被感染而形成病斑。后期病叶上有时可见褐色小点,为未发育成熟的病菌的有性世代——闭囊壳。闭囊壳在枯死的叶片上成熟,呈暗褐色。叶柄受害,在叶柄上形成圆形病斑,病部长有菌丝,后期形成菌落,严重时叶柄布满白粉。茎部受害症状与叶柄相似。 ?(1)抗病品种的利用:目前的主栽品种除密刺类黄瓜感白粉病外,大多数杂交种对白粉病的抗性均较强。露地主栽有津绿4号、津绿5号、津绿1号、津春4号、津研4号等品种。大棚栽培品种有津绿1号、津绿2号、津优1号、津绿6号等。温室栽培可选用津绿3号、津优2号、津优3号等品种。 ?(2)药剂防治:在白粉病多发的棚室,可于定植前每100平方米用250克硫磺加500克锯末混匀,点燃熏一夜。也可于白粉病发生前及初发期用45%百菌清烟剂熏棚。白粉病发生后可采用杀菌剂进行防治。常用有效药剂有:30%特富灵可湿性粉剂1500~2000倍液,50%硫磺悬浮剂250~300?倍液,15%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。
  3、黄瓜黑星病有那些症状及如何防治?
  黄瓜黑星病俗称“流胶病”,是保持地栽培黄瓜的主要病害之一,主要危害黄瓜幼嫩部位,可造成“秃桩”、畸形瓜等,严重影响产量及黄瓜的商品性。病菌可侵染除根部以外的任何部位。以幼嫩部位受害为主,组织一旦成熟,就可以抵抗病菌的侵入。叶片染病初期产生褪绿色近圆形病斑,病斑一般较小。后期病部中央脱落、穿孔,边缘呈星状一刀切裂;生长点受害,龙头变成黄白色,并流胶,造成秃尖,湿度大时产生灰绿色或黑色霉状物。严重时近生长点多处受害,造成节间变短,茎及叶片畸形。茎部及叶柄受害,病斑沿茎沟扩展呈菱形或梭形,病斑褪绿色至黑色,胶状物变成琥珀色,病部表面粗糙,严重时从病部折官,湿度大时产生黑色霉层。卷须受害,病部形成梭形病斑,黑灰色,卷须往往从病部烂掉。果实受害,因环境条件不同而表现症状不同。病菌侵染幼瓜后,条件适宜时,病菌在组织内扩展,病部凹陷,开裂并流胶,生长受到抑制,其它部位照常生长,造成弯瓜等畸形瓜。病菌侵染后,温湿度条件不适宜时病菌暂且在组织内潜伏,瓜条可以进行正常生长,待幼瓜长大后,即使环境条件适合黑星病的发生也不会造成畸形瓜,只是病斑处褪绿、凹陷,病部呈星状开裂并伴有流胶现象,湿度大时,病部产生黑色霉层。黄瓜黑星病在抗病、感病材料叶片上的症状表现有本质的不同,抗病材料在侵染点处形成黄色小点,组织似木栓化,病斑不扩展。感病材料上则形成较大枯斑,条件适宜时病斑扩展。黄瓜黑星病存在阶段抗性,感病材料在组织幼嫩时表现感病,组织成熟后则表现抗病。 (1)抗病品种的利用:品种对黑星病的抗生存在明显差异,“八五”育成的保护地新品种津春1号高抗黑星病兼抗抗细菌性角斑病等多种病害,可在黑星病多发区推广使用。 (2)选用无病种子:试验证明不同地区来源的黄瓜种子,黑星病的带菌率不同,播种时选用无病种子或对种子进行消毒后使用。方法是:55~60℃水恒温浸种15分钟,或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?500倍液浸种20分钟后冲净催芽。 (3)棚室消毒:在黑星病重病区于定植前每100平方米用250克硫磺加500克锯末混合后点燃,熏一夜。 ?(4)加强栽培管理:黑量病属低温高湿病害,早春大棚及冬季温室发生较多,加强田间管理,升高棚室温度,及时放风降低田间湿度,减少结露时间,可以控制黑星病的发生。 ?(5)药剂防治:黑星病的防治重点是及时,一旦发生中心病株及时拔除,并在田间及时喷药预防。错过预防的最佳时机,病害得到进一步蔓延,就会给防治带来困难。防治黑星病较为有效的药剂有:50%多菌灵粉剂800倍液,30%特富灵可湿性粉剂1500~2000倍液,80%敌菌丹可湿性粉剂500?倍液。
  4、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有哪些症状及如何防治?
 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在我国早有发生,以前主要在春露地发生,遇阴雨并有大风时发生严重。随保护地栽培的发展,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生日益严重,成为威胁黄瓜生产的主要病害。黄瓜从幼苗到成株均可染病,病菌除侵染叶片外还可侵染茎、叶柄、卷须、果实等。子叶染病,初期叶背面呈水浸状近圆形病斑,湿度大时叶背面可见乳白色菌脓,空气干燥时病部留下一层白色的膜。后期病部褪绿色,沿叶脉扩展成不规则形,病斑可愈合成大斑,严重时整个叶片干枯。真叶染病,初期呈水浸状近圆形病斑,湿度大时叶背面可见菌脓,病斑沿叶脉扩展呈多角形,病部呈透明状。发病后期病部变成黄白色,周围黄褐色,病部腐烂,脱落形成穿孔。病斑在抗生不同品种叶片上的表现有所不同,抗病品种病斑小,菌脓少,感病品种病斑大,菌脓多。叶柄、茎受害,沿茎沟形成条形病斑,并凹陷,有时开裂,湿度大时病部有菌脓产生,菌脓沿茎沟向下流,形成一条白色痕迹。卷须受害,病部严重时腐烂折断。果实受害,初期病部呈水浸状斑并略凹陷,后期湿度大时,病部产生大量菌脓,呈水珠状。果实多处受害时,其表现布满水珠状菌脓,果实软腐并有异味,病菌可以侵入种子带菌。 (1)选用抗病品种:保护地品种津春Ⅰ号对角斑病有较强的抗性适合温室及大棚栽培。 (2)选用无病种子或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:具体方法是,种子晾干后于70℃温箱干热灭菌72小时,或50℃温水浸种20分钟;次氯酸钙300倍液浸种30~60分钟;100万单位硫酸霉素500倍液浸种2?小时等可以有效地杀死病菌。 (3)防感染:无病土育苗,防止苗期感染。 (4)轮作:与非瓜类作物施行2年以上轮作。 (5)栽培及生态防治:覆盖地膜,降低田间湿度,及时放风,避免造成伤口等。 (6)药剂防治:较为有效的药剂有,50%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60%琥·乙膦铝(DTM)可湿性粉剂?500倍液,硫酸链霉素或72%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,150~200毫克/千克新植霉素。
  5、黄瓜灰霉病有哪些症状及如何防治?
  黄瓜灰霉病是随冬季日光温室栽培发展而发生日益严重的病害,主要为害果实,造成减产,同时影响瓜条的商品性状。 病菌从开败的雌花侵入,雌花受害后花瓣腐烂,并长出灰褐色霉层。病菌向幼瓜扩展,致使果实脐部呈水浸状,灰绿色,病部萎缩呈现“尖瓜”状,湿度大时病部长满灰色粉?霉层,为病菌的分子孢子梗及分生孢子。病瓜或脱落的烂花接触叶片导致叶片感染,叶片染病初期病部呈水浸状不规则形病斑,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展成大斑,病部变黄,软腐,湿度大时病部有浅灰色菌丝生成,有时菌丝集结成团。烂瓜或花附着在茎上时,能引起茎部腐烂,严重时下部的节腐烂致蔓折断,植株枯死。 (1)选用抗病品种:露地主栽品种有津绿4号、津绿5号、津绿Ⅰ号、津春4号、津研4号等品种。大棚栽培品种有津绿1号、津绿2号、津优1号、津绿6号等。温室栽培可选用津绿3号、津优2号、津优3号等品种。 (2)栽培及生态防治:在气温高于25℃后发病明显减轻,高于30℃不发病,因此白天提高棚室温度可以有效控制灰霉病的发展。及时放风或铺地膜可以降低田间湿度,减少结露时间,可以防止病菌的侵染。此外由于灰霉病腐生性强,结瓜期植株长势减弱是灰霉病容易侵染的另外一个因素。因此加强结瓜期的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可以减轻灰霉病的发生。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可以诱导植株的抗病能力。 ?(3)清洁田间:及时摘除病叶、病瓜,减少田间菌量。 (4)药剂防治:在灰霉病发生前或始发期采用烟雾法或粉尘法预防。雾法用10%速克灵烟剂每公顷每次3.0~3.75千克,或45%百菌清烟剂,每公顷每次3.75千克,熏3~4小时;粉尘法于傍晚喷撒10%百菌清尘剂,每公顷每次15千克,每周1次。发病期采用药剂进行喷施或蘸花。效果较好的药剂有:50%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,65%抗霉威可湿性粉剂1000-1500倍液,50Z%克菌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,50%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~1500倍液,50%农利灵可湿性粉剂?1.05~1.5千克/100平方米。由于灰现菌容易产生抗药性,由此用药时应交替使用。
  6、黄瓜炭疽病有那些症状及如何防治?
  黄瓜炭疽病从苗期到株均可染病,病菌可以侵染叶片、茎、果实。幼苗发病多以子叶发病为主,子叶边缘出现半圆形或圆形病斑,黄色,病斑边缘明显,病部粗糙,湿度大时病部产生黄色胶质物,为病菌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,严重时病部破裂。幼苗也在下胚轴及近地面的茎发生炭疽病,病部开始褪绿色,后病部凹陷,湿度大时产生黄色胶质物,严重时从病部折断。成株受害,在叶片上产生褪绿色近圆形病斑,后病斑呈黄色,病斑可愈合成大斑。湿度大时,植株新叶容易受害,病斑扩展快,并愈合形成褪绿色大斑,病斑形状不规则,有时病部破裂,不容易辨认。茎部受害,有时在结节处产生不规则黄色病斑,略凹陷,有时流胶,严重时从病部折断。果实受害,病部深绿色、凹陷,病斑近圆形,湿度大时病部产生黄褐色胶质物,表面湿润,后期常开裂,有时出现流胶现象,在种瓜贮藏期发生较为严重。 (1)选用抗病品种:津研4号等较为抗病。选用无病种子或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:具体方法是,50℃?温水浸种20分钟、冰醋酸100倍液浸种30分钟后清水冲净后催芽。 (2)防感染:无病土育苗,防止苗期感染。 (3)轮作:与非瓜类作物施行3年以上轮作。 ?(4)栽培及生态防治:铺盖地膜,降低田间湿度,及时放风,避免伤口等。 (5)药剂防治:50%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,50Z%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,8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80%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7~10天喷1次,连续防治2-3次。
  7、黄瓜黑斑病有哪些症状及如何防治?
  黄瓜黑斑病是近年来露地黄瓜栽培的常见病,主要侵染黄瓜叶片。中下部叶片先发病,后逐渐向上扩展,重病株除新叶外均可染病。初期叶背面有水浸状斑,叶面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,中间黄白色,边缘黄褐色,后期病斑变成黄褐色,表面粗糙,稍微隆起,且有褪绿色晕圈,严重时病斑可愈合成大斑,叶肉组织枯死,似火烤状。湿度大时产生锋疏灰褐色霉层,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。 (1)用无病种子,或插种前进行种子消毒:方法是55~60℃水恒温浸种15分钟,或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0分钟后冲净催芽。(2)根外施肥,增强植株抗病能力:叶面喷施0.2%磷酸二氢钾,或喷施宝等叶面肥。(3)药剂防治: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50Z5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,40%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~500倍液。 8、黄瓜枯萎病有哪些症状及如何防治?
  黄瓜枯萎病是黄瓜的土传病害,主要造成株发病、死秧,是黄瓜主要病害。 症状:苗期及成株均可染病。苗期发病,可以表现不同的症状,子叶部分或全部黄化;幼苗?僵化,子叶暗绿色,无光泽;下胚轴出现沿维管束方向的条形褐色病斑;子叶出现黄褐色圆?形或不规则形病斑;有时病斑产生在子叶近基部造成幼苗不同程度的畸形等等,严重时整株?枯死。种子带菌可造成烂籽。成株一般在结瓜后染病,初期病株一侧叶片或叶片的一部分均?匀黄化,病株继续生长,继而在茎部一侧出现褪绿色水浸状斑,病斑长条形或不规则形,严?重时中午叶片下垂,早晚恢复,后期病部病斑纵向扩大,湿度大时病部生粉色霉层,为病菌?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。茎节部发病,病斑呈不规则多角形,湿度大时有粉色霉层产生,病?部维管束变褐。发病后期病?逐渐包围整个茎部,使内部病菌堵塞维管束,同时分泌毒素使?植株中毒死亡。发病后期病菌可侵入种瓜,使种子带菌。 (1)利用抗病品种:目前生产上有一大批高抗枯萎病的黄瓜品种,主要有津研5号、津研6号、津研7号、津杂1号、津杂2号、津杂3号、津杂4号,津绿1号、津绿2号、津绿3号、津绿4号、津绿5号、津优1号、津优2号、津优3号,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。 (2)防感染:选用无病土育苗。 (3)轮作:与非瓜类作物施行5年以上轮作。 (4)嫁接防病:利用黑籽南瓜对尖镰孢菌黄瓜?专化型免疫的特点,以黑籽南瓜为砧木,以黄瓜品种为接穗,采用插接或靠接法进行嫁接。嫁接后置于塑料棚中保温、保湿,白天温度28℃,夜间15℃,相对湿度90%左右,经半个月?成活后,转为正常管理。采用靠接法的成活后将黄瓜根切断,定植时埋土深度掌握在接口之下。 (5)加强栽培管理:避免大水漫灌,及时中耕,提高土壤通透性,避免伤根,结瓜斯加强水?肥管理,提高植株抗病能力。 (6)药剂防治:种子消毒,用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小时,冲洗后催芽,或用种?子重量0.1%的60%防霉宝(多菌灵盐酸盐)超微粉加0.1%平平加浸种1小时,捞出后冲洗催芽。苗床消毒:每平方米苗床用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克处理畦面。土壤消毒:用50%多菌灵可?湿性粉剂每公顷60千克,混入细干土,拌匀后施于定植穴内。药剂灌根:掌握在发病前期及?发病初期进行。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20%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,50%苯菌灵可?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进行灌根,每株300~500毫升,隔7~10天1次,加0.2%磷酸二氢钾效果更好。
  9、黄瓜疫病有哪些症状及如何防治?
  黄瓜疫病是黄瓜的又一种土传病害,发生快,条件适宜时,通常猝不及防。 成株及幼苗均可染病,能侵染叶片、茎蔓、果实等。幼苗梁病多始于嫩尖,初呈暗绿色水浸状萎蔫,病部缢缩,病部以上干枯呈秃尖状。子叶发病叶片中形成褪绿色斑,形状不规则,湿度大时很快腐烂。成株染病主要在茎基部,初期在茎基部或一侧出现水浸状病斑,很快病?部缢缩,使输导功能丧失,导致地上部迅速萎蔫呈青枯状。此病在田间干旱条件下发病呈慢?性症状,并且可以造成其它病菌的复合侵染,浇水后病情加重,植株很快死亡。茎节处染病形成褪绿色不规则病斑,湿度大时迅速发展包围整个茎,病部缢缩,病部以上萎蔫。叶片?染病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浸状大病斑,边缘不明显,扩展快,扩展到叶柄时叶片下垂。干燥时呈青白色,湿度大时病有白色菌丝产生。瓜条染病,形成水浸状暗绿色病斑,略凹陷,湿度大时,病部产生灰白色稀疏菌丝,瓜软腐,有腥臭味。 (1)选用耐病品种:津杂3号、津杂4号等。 (2)嫁接防病:具体方法见枯萎病。 (3)防感染:选择无病土育苗。 (4)苗床或大棚土壤处理:每平方米苗床用25%甲霜灵可湿性粉剂750倍液喷淋地面。 (5)轮作:与非瓜类作物?施行5年以上轮作。 (6)栽培管理,培育壮苗:用高垅栽培,避免大水漫灌,发现中心病株后及时拔除并进行灌药预防。 (7)药剂防治:主要药剂有58%甲霜灵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50%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64%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72.2%普力克水剂600~700倍液防效较好。
  10、黄瓜镰刀菌根腐病有哪些症状及如何防治?
  病菌主要侵染植株根部,发病初期,病株根部主根或须根变黄,地上部无明显可见症状,后?病部逐渐扩展,地上部中午时叶片下垂,早晚恢复。几天后,根部呈黄褪色湿腐,地上部呈?青枯状萎蔫、死亡。条件适宜时,从发病到死亡一般3~5天。干旱时,潜育期长。死亡后根?部完全腐烂,只剩下丝状维管束。主根受害严重时,茎基部发生萎缩,症状容易与疫情混淆 (1)轮作:十字花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。(2)栽培管理:采用高畦霜栽培,防止大水漫灌,适时松土增加土壤通透性。 (3)药剂防治:在每年发病期来临之前进行灌根预防,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灌药。主要药?剂有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50%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。田间湿度大时可配?成药土撒在茎基部。

 
上一篇: 西瓜的病虫害防治
下一篇: 返回列表
 
 
© 2011 巴东易达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. 电话总机:0718-4263333
关于我们 | 产品展示 | 动态信息 | 技术设备 | 企业荣誉 | 营销网络 | 联系我们 管理登陆
鄂ICP备11010601号